image
20190422

Overbanking與開放純網銀論辯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日前受訪時曾指出,台灣有overbanking(銀行數太多)的問題,「整併」就是解決銀行數過多的方法之一,可讓金融機構集中火力發展創新應用,避免過度競爭、解決資源無效率。台灣的銀行業者據此認為,金管會一方面要營造友善的併購環境,鼓勵銀行自發合併,但另一方面又開放純網銀,由於純網銀的加入勢必衝擊現有實體銀行,會讓現在已經相當overbanking的環境更惡化。業者對於overbanking環境下開放純網銀加入,感到十分困惑。

 探討一個銀行生態系是否有overbanking,可以使用不同的指標來觀察。最常被拿出來觀察的就是從銀行服務的密集程度來看,大致而言,台灣每3,700人就有一家銀行分支機構提供基本金融服務,若再算全台灣有超過2.9萬台自動櫃員機(ATM),表示約800人就有一台ATM服務,顯示服務過度密集,銀行生態系顯然已經overbanking。此外,若從消費者受服務的品質做指標來看,幾乎所有的銀行都提供相同的服務,對消費者而言,銀行服務不具差異性,何必有這麼多家銀行呢?因此也顯示銀行生態系已經overbanking了。另外,再從從銀行業者自身的經營指標來看,如果overbanking,銀行業者業務難以開展,業績、利潤會下降。

 若從上述三個指標來看,台灣銀行業生態系是否overbanking至少符合了前兩項指標;至於第三項,則有不同的觀察結果。以本國銀行業者為主體的台灣銀行業生態系,近20年來,本國銀行業者的經營有不同的演變。以平均資產而言,自民國91年以來,從新台幣22兆元增至48兆元,成長約2.2倍;平均淨值從1.5兆元增至3.6兆元,成長2.4倍,顯示銀行業者本身並沒有遭遇顯著的成長瓶頸。民國90年代,歷經本土金融風暴、雙卡風暴以及全球金融海嘯,稅前盈餘起伏不定,甚至在民國91年及95年稅前盈餘呈現負值;但在民國98年稅前盈餘從97年的444億元翻身至839億元,次年更倍增至1,832億元,從100年起稅前盈餘都在2,000億元以上,103年以後都在3,000億元以上。至於ROE也從民國99年站上9.1%以後,(除了106年落至8.97%),都有良好的業績,最高曾達11.65%(民國103年)。甚至連最為人詬病的ROA,也自民國99年起從98年的0.28%躍升至0.58%,從此一路上升,至103年達到0.79%再回緩,但最低仍有0.67%(106年)。既然銀行業者規模成長、獲利改善,怎能說銀行業界有overbanking呢?

 業者容或以存放款利差的縮小來顯示overbanking現象的存在,民國91年存放款利差仍達3.15%,降至去年(107年)只剩1.34%,只較金融海嘯期間民國98年的1.22%為高,強調因overbanking,銀行經營陷入困境,並就此反對純網銀的開放。現有業者強調,純網銀因為沒有實體分行,少掉人員、設備、租金等龐大固定成本,得以將省下的成本作為價格戰的本錢,純網銀以較高的存款利息吸收資金,以較低的放款利率衝刺業務,現有業者若因應純網銀的侵襲,將使原本微薄的利差雪上加霜,經營更陷困境。事實上,上述論點有兩大盲點,第一點是倒果為因,利差微薄是因為業務不具差異性,以致只能從事價格戰。其次,純網銀沒有實體分行雖有經營成本優勢,但少了直接面對客戶的溫暖,以及被看見的可辨識度,勢必要投入更多行銷成本,這是雙方不同的痛點。

 既然現有業者在利差微薄之下,仍然有可觀的稅前盈餘、亮麗的ROE,顯然市場仍在成長,且業者已經有不打價格戰仍能獲利的策略,既然如此,也不必以市場已經overbanking拒斥純網銀的加入。因為金管會開放純網銀的政策方向在於預期純網銀能達成下述目標:協助銀行因應數位化發展之商機、鼓勵金融創新及深化金融普及、滿足新世代金融消費需求。金管會並且期望純網銀的非金融業大股東,提出金融科技、電子商務之成功業務經營模式,發揮異業結合的1+1>2的綜效,甚至產生「鯰魚效應」,讓現有台灣銀行業生態系不再是37條沙丁魚繼續做相同產品,能藉著鯰魚的衝擊,讓消費者未來享有更多樣、更便捷的服務。

 此次開放純網銀的鯰魚效應,預期會小於1991年開放新銀行時的衝擊。當時一口氣開放15家(次年再追加一家,合計16家)民營銀行,徹底衝擊當時幾乎完全由公營銀行主導的銀行生態系。開放新銀行出現的鯰魚效應,積極面在於大幅提升銀行業者的服務品質,金融消費者終於發現銀行是服務業,不再是衙門;然而,負面的衝擊是開放家數太多,授信市場沒有對應的擴大,而且新銀行太多,授信人員的培育與經驗不足,造成授信品質惡化,終於導致2000年的本土性金融風暴。

 銀行業有沒有overbanking呢?如上所述,三個指標不全然一致。即使依照部分指標認為有overbanking,也無礙於純網銀的加入,而且金管會預定只開放兩家純網銀,衝擊極其有限,期盼此次進入銀行生態圈的純網銀,確能注入新的元素,發揮鯰魚效應,讓消費者未來享有更多樣、更便捷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