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419

論今日執政黨的格局

 近日由於韓國瑜市長批評近三任總統讓台灣經濟、競爭力幾乎殘廢,引起各界熱烈討論,執政的民進黨隨後發布新聞指韓市長只講對三分之一,然後把經濟停滯的罪過全推給馬總統任內的八年,並援引統計證明馬總統任內經濟成長、外商投資、實質薪資皆列殿後。

眾所周知,經濟表現很難劃一條線說,前面是誰的成績,後邊是誰的成績,我們只能以長期時間數列來觀察國力的走勢,例如1980年代台灣經濟成長平均8.2%、1990年代6.7%、自2000年以來逐年下滑,近十年已降至2.9%,這說明韓市長所言不假,最近三任總統的確是難辭其咎。

 這幾年我們經常聽到台灣經濟成長低於全球平均,這在2000年以前是不曾聽聞的,那時我們的成長率都遠遠超過全球平均水準,也許有人會說:「那時的GDP規模較小,成長率自然比較高,近年經濟規模擴大了,成長率自然比較低。」

這種說法聽起來似乎有理,但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各國人均GDP在1.3萬至2.5萬美元這個階段(台灣2001~2018年的水準),經濟成長率是多少,結果我們發現,日本在人均所得介於這個區間的年代(1985~1990年)經濟成長平均5.0%、新加坡(1990~1995年)8.9%、香港(1990~1996)4.9%、韓國(2002~2012)4.2%,我國只有3.5%。

 也許有人又會說、新加坡、香港人口不滿千萬,經濟規模小,成長率自然比較高。這個說法也有點道理,那我們就比日、韓好了,這兩個國家人口、GDP都比台灣多出一倍以上,而在人均所得落在1.3~2.5萬美元的年代,其平均經濟成長仍遠在台灣之上。這下子我們應該沒話可說了吧?這告訴我們自2000年以來台灣經濟走弱並不是什麼經濟規模變大使然,而是政府施政不力所致。

也許有人還會說,2000年以來經常有全球金融風暴、經濟泡沫,經濟成長自然會比較低,這聽起來也有點道理,那我們可以再看各國人均所得在1.3~2.5萬美元期間的成長所對應的全球經濟成長,結果發現除台灣3.5%輸給全球經濟成長3.8%,日、韓、星、港皆超過全球平均水準。這再一次的說明,韓市長的批評是有道理的,近三任總統皆無可推諉。

面對這個2000年以來經濟不振的情勢,做為執政黨原本應該有寬闊的格局與遠見虛心檢討才是,未料他們馬上把經濟停滯的責任歸咎於馬總統,並指出:「以GDP的季平均成長率來看,蔡總統任內2.8%、馬總統任內只有2.5%。外來投資方面,馬總統任內平均每年53.6億美元,也不如蔡總統的100億美元。另外,馬總統執政最後一年2015年實質經常性薪資39,250元,也低於去年蔡總統任內的40,164元。」

這些數據看似馬總統表現最差,然而皆屬片面資料,且不夠客觀,有失公正,對此我們有以下三點看法:

第一、資料的運用要有一致性:執政黨發布的新聞稿,在比較經濟成長時用季資料,而薪資、外商投資則用年資料,缺乏比較的一致性,當經濟成長率改採年資料會發現,馬總統任內(2008~2015)平均2.8%,反而比蔡總統(2016~2018)的2.7%略高一點。再者,馬總統任內八年還有兩年經濟成長超過全球平均,蔡總統三年皆低於全球平均,硬要說蔡總統的表現優於馬總統,顯然有失公正!

第二、外商投資不宜望文生義:執政黨提到外商投資比馬總統任內多,這是投審會的數字,從表面看確實是如此,但外商投資多是否代表民間投資多?又是否代表投資率高?恐怕未必,馬總統任內投資率平均22%,蔡總統任內只有20%,何以如此?因為所謂外商投資,有時只是來台併購,以2016年僅美光併購華亞科、荷商艾斯摩爾收購漢微科兩案便挹注了逾60億美元的僑外投資,這雖然也稱為投資,但由於只是股權移轉,對民間投資助益甚微。由此看來,在投資這件事上,蔡總統的表現也沒有比馬總統來得好。

第三、實質經常性薪資依舊倒退:執政黨過去最喜歡嘲諷馬總統施政讓實質薪資倒退16年,如今拿起統計說去年實質經常性薪資升至40,164元,比馬總統任內最後一年39,250元來得高,但與歷年時間數列一比,依然不及2001年的40,346元,依舊倒退17年,這一點原本沒什麼好驕傲的,甚至說應該感到慚愧,然而執政黨卻以此優於馬政府而夸夸其談,實在令人訝異。

我們認為今日的執政黨,盡把統計用在這些枝微末節上以取得精神上的勝利,實在可笑,亦復可悲,於國家經濟是毫無助益的,且完全失去統計的本義。須知,政府統計原是用來了解施政缺失,以求取改善之道,如今卻以之推諉自己的過失,自吹自擂,如此台灣經濟何來希望?過去日本失落十年,日本政府仍傾舉國之力,力圖振作,如今我們失落何止十年,而所見者盡是諉過於他人,不知深切反省,執政者格局如此,台灣再失落個十年,也不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