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418

因應全球經貿新局,我們準備好了嗎?

 日前財政部公布我國3月份出口統計數字,3月份出口金額較去年同期減少4.4%,第一季出口亦較去年同期減少4.2%,終結連續十季的正成長。財政部官員表示,第一季出口衰退是受到中美貿易戰和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所致。事實上,今年首季出口表現欠佳,並不令人意外,各經濟機構早在去年底就已釋出對今年全球與我國景氣展望的保守預測。今年以來實體經濟活動放緩,引發國人對經濟前景的擔憂,但我們認為,近期國際經貿局勢的幾項重大事件的進展,將對我國產業未來的國際競爭條件帶來深遠影響,更需要國人與政府投以高度關注。

首先,是中美貿易戰可能即將達成協議。自去年4月3日美國宣布將對中國5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進口關稅迄今,中美貿易衝突延燒已逾一年的時間。本月稍早,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的會面,被許多媒體解讀為是中美貿易戰可能露出和解曙光的重要訊號。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的報導指出,川普表示,「我們(中美)還有路要走,但不會太遠了。」雖然無從得知川普此番發言究竟是中美和解的真實預告,亦或只是對國內選民的政治宣傳,但從去年12月1日美國宣布暫緩對中國商品進口提高關稅的動作觀察,川普的發言,隱含著欲儘早讓中美貿易談判達成階段性成果的期待,避免貿易戰的餘波,拖累美國經濟、破壞川普引以為豪的經濟政績(例如2018年對中國逆差持續擴大),不利連任之路。

一般預料,倘若中美兩國針對減少貿易逆差問題達成共識,屆時中國將加大對美國產品與服務的進口採購,並持續加強透過供給側改革減少境內三高一低企業(高汙染、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益)的生產與外銷。倘若如此,將對包含台灣在內的全球供應鏈夥伴帶來衝擊,除了可能對中國境內外資企業營運造成影響之外,亦可能排擠中國對其他國家在機械設備、原物料、中間財貨與零組件的進口需求。

其次是有關「東協10+6」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可能於年底完成談判。今年3月RCEP完成第7次部長級會議,會後東道主柬埔寨的商務部長對外表示,RCEP已完成九成的內容談判,希望在今年11月領導人高峰會完成最終談判。而影響RCEP成敗關鍵的中日韓三國,亦已在本月進行三國FTA談判,三國一致同意在RCEP既有基礎上,深化對彼此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程度,此結果加深了外界預期RCEP能在今年底完成談判的可能性。

RCEP被視為是具有濃厚亞洲色彩的經貿自由化協定,其成員除了包含我國高度重視的東南亞市場之外,與我國存在高度競合的中日韓三國亦已完成卡位。未來若我國不得其門而入,在無其他替代方案下,基於逐利而居的現實考量,我國企業屆時恐將用腳投票。

另一是已經在去年底正式生效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眾所周知,CPTPP是美國退出TPP後的轉型產物。TPP協定最早在2005年由新加坡、紐西蘭、汶萊、智利四個國家所倡議,2006至2009年,美國、澳洲、秘魯、越南相繼加入,而受到美國加入的影響,日本、加拿大、墨西哥、馬來西亞等國也陸續響應。惟在川普打著公平貿易大纛退出TPP之後,使TPP頓時黯然失色,惟日本和澳洲等國不願放棄談判已久的成果,因此現階段是由日本「暫時」取代美國的角色,帶領CPTPP成員繼續前進,並等待美國的回心轉意。

 CPTPP作為橫跨太平洋的巨型經貿協定,成員國占我國對外貿易總額逾20%,重要性不言可喻。尤其有別於傳統自由貿易協定,CPTPP和TPP的理念相同,訴求高品質的貿易自由化架構,從其高達30個章節,內容涵蓋電信、電子商務、競爭政策、勞工、環境等多元面向,足見CPTPP協定欲創造的新格局。而有意申請加入的國家,除了希望藉此協定擴大與其他成員國的經貿往來之外,另一個主要的目的在於,希望透過此協定的規範形成進步壓力,促進國內產業發展環境的改革與提升。對台灣而言,雖然中國目前並無參與此協定,但部份成員國與RCEP有若干重疊,因此自難免除中國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此協定目前由日本帶領,而去年我國公投否決日本核食品輸入的投票結果,也給予日本政府擱置台灣申請加入CPTPP的正當理由。

雖然貿易自由化無法保證產業會在國際競爭中取得成功,但減少經貿障礙至少能協助產業對外競爭時擁有相對公平的競爭條件。日前在一場閉門會議中,有產業代表指出,台灣目前面臨的不只是五缺問題而是六缺,指的即是台灣在國際經貿協定網絡中的弱連結,而改善此現況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另一方面,在各國抨擊川普政府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時,我們不妨也藉此機會自問,若台灣有機會參與重要經貿協定而必須進一步開放時,我們是否已做好迎接競爭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