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00606

推動地方創生 國發會一把抓的治理風險評估

 為加強地方創生的推動力道,國發會新任副主委游建華日前表示,現行匡列於各部會的地方創生經費,將改由國發會自行編列,統籌調控,並成立輔導團以提升執行率。游建華並透露,此一加強版的地方創生方案,預計在7月初即可提出。

 由於國發會是520蔡總統第二任期,原有內閣團隊在改組過程中,少數被更換首長的部會。而相較於同樣是新手接任的金管會,快速而明確的提出金管會六大興利方案,繼而宣稱將在今年8月底前就提早公布公司治理藍圖的3.0版;國發會也就不遑多讓的,先是由新任主委龔明鑫揭示上任後將優先聚焦於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繼而則是由游副主委接棒,預告國發會在7月初就可提出地方創生的2.0版。

 綜觀國發會與金管會這兩個同樣是由新手接棒的行政部會,相較於其他未受內閣改組影響的眾多部會,金管、國發兩會儼然呈現一股新人新政的朝氣與銳氣。而兩會不約而同的分別各自提出2.0版或3.0版的政策方案,在面對快速變遷的政經與國際情境,新方案的推出,理應呈現政府治理與時俱進的彈性與能量,而不應只是為了標新立異,以致讓執行績效大打折扣,可能受影響的產業或地方政府則是陷入無所適從的困境。

 於此,不妨以國發會擬議推出的地方創生方案2.0版做為案例探討與分析。談到「地方創生方案」,出發點是為平衡城鄉差距,發展偏鄉經濟,由國發會於前年提出,並成立跨部會會報接受地方政府申請,經會報協調輔導審查通過後,由於國發會本身並未編列專案預算,只能從各部會已有預算匡列支應,並於去年開始全面啟動。

 依循國發會所制訂的這一套行政處理流程,在經過嚴格的協調、輔導、審查、撥款程序後,各地方政府所提方案即使已獲通過和撥款,但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其實未必能展現立竿見影之效。從而,國發會也就以「為提升預算執行效率」為由,表示明年度預算將改由國發會核實編列及統籌調控。

 解讀國發會的這番說詞,其實已經有意無意的曝顯出目前公部門行政運作的一些病灶:

 其一、如依行政體系的組織體制與分工,國發會的法定職責應是扮演跨部會政策協調整合推動的平台角色。以地方創生為例,牽涉的部會至少包括文化部、內政部、農委會、衛福部及客委會、原民會等。如果各相關部會各自為政而缺乏整合,則執行起來不是掛一漏萬,就可能出現資源重複投注的風險。因而由國發會依法定權責,設立跨部會會報,來審理各地方所提出的各種樣態的地方創生提案,其實也就應是事勢之必然。

 然而,實際執行起來,國發會何以會覺得預算執行效率不如預期,因而才會動念要自行編製預算,以增加推動的力道?其中的癥結顯然在於,即使有關地方創生的提案已經過國發會跨部會會報的審議通過,但各相關部會如果陽奉陰違或虛應故事,執行效率自然就會大打折扣。

 顯然是這樣的落差,讓國發會覺得乾脆自己編列預算直接核撥,將較能提升執行效率。然而,此一改變,除了要面對國發會是否逾越組織權責的質疑之外,一旦推出地方創生2.0版,各相關部會就可能認為既然如此則事不關己,乾脆讓國發會自彈自唱。屆時面對不同樣態的地方創生提案,以國發會既有的組織編制,恐將成為不可承受之重了!

 其二、國發會除了要自編預算之外,也指出鑑於在過去一年的輔導階段,人力多由國發會協同專家學者下鄉,人力較為吃緊,因而未來也將成立輔導團委託民間法人進行輔導。檢視這樣的「改革」構想,有待澄清的是,國發會為了強化地方創生的執行成效,究竟是要自行成立輔導團,抑或是直接委託民間法人執行。如屬前者,形同讓國發會組織擴編。同時此例一開,國發會列為優先推動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是否也應有樣學樣的各自成立專屬輔導或推動團隊。而如屬後者,則每個專案到底要委託怎樣的民間法人執行,如無明確的遊戲規則,只怕會產生「肉桶分肥」的副作用!

 沒有錯,包括國發會、金管會,在新首長上任後都呈現積極推動革新創新的銳氣。客觀情勢的確也需要有創新的改革,才能提升政府的政治效能。但在求好心切和可能顧此失彼之間,如何拿捏調控,其實才是治理效能最真實的檢驗指標。否則「求榮反辱」的前車之鑑可是不容輕忽的!